冯保其人,又被称作冯保店王。本乡本土,凡旧时为大商贾者,皆被称作店王。店王之意有二,一是有钱财,二是有权势。冯保也是一样,他有三进的大宅院,有后花园,有砌着栏杆的水池,有宽敞的庭院。也许他辛苦了大半辈子,节约了大半辈子,才购地置房,成就了这么大的一块产业。但不幸的是,建筑后完工后他居住了没多少时间,就面临解放,然后逃去上海避难,终未回来。
冯保老宅在介堂村的最西南角上,现用作粮库。宅院西南角开辟有一大门,用作装粮货车进出。但另有围墙东侧小门,供粮库管理者出入。从东门进,是一小天井,有三畦菜地,自然繁殖着满畦的马兰菜,碧绿细腻的一片。菜地边上,有一口石砌水柜,长有一公尺五十,宽有一公尺,高约一公尺二十,蓄着水。过水柜,即是厢房,现开辟成进入庭院的通道。庭院非常大,三百平米以上,石板铺就——因五吨卡车装粮卸粮频繁,大多天井石板及石质阶沿已破损严重。
冯保之宅,气度可谓恢宏,无论建筑主体,还是附属之侧房天井,皆大开合。其石质阶沿,打磨得光滑,几近水泥制作。观其水漏以下的下水道,皆用优质青砖砌成,历时七十多年,功能仍好。主体建筑有四幢,头进及二、三进皆是五间七架,西侧厢房和这三进的建筑连为一体,而东侧的厢房却独立开来,通过前后两个侧门,进入另一个天井——这一天井狭长,前后都有门。前门通向那个有三畦菜地的小天井,后门通后花园。
后花园的门锁着,但东厢房的最北首那间,只用竹条插着门栓。拔去竹条,便能进入,便能看到那个方形的水池,周围用条石砌成,相当完整。只是园内野草茂盛,池水混浊,即使是春光明媚时,也显得阴森可怖。后来知道,这阴森原来也有出典——管粮库的老人告诉我们,这池塘以前淹死过一个姑娘——那是文革时候,这个姑娘去后花园池塘淘米,失足后淹死了。村里人都觉得奇怪,池塘如此浅和小,石质的阶沿也平整,怎么会淹死池中呢?此宅建成后不久,死过两个人,除了淹死的姑娘,另外一个是冯保的大媳妇。但老人没有告诉我们,冯保的儿媳是如何死去的。
冯保老宅在解放初期,用作杏山乡的乡政府驻地,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候。若改成粮库,应是1958年之后的事。因为改成了粮库,需要在建筑中特别增加通风干燥的功能,所以建筑在局部上有些改动,但不影响它整体的营制格局。这些改造,对建筑而言是有益的——这些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进行的通气和干燥改造,避免了建筑因湿气和植物的侵蚀,而得以长久保存。而且,这国家的粮库避免了居住中人为因素的损毁或改建,也避免了文革时期旧建筑被大面积损毁的命运。